第六百四十七章 弃西域,则天下难安(1 / 2)

虽然罗炳忠要他朱瞻墡的命,但罗炳忠的确是他朱瞻墡最信任的那个人。

这并不矛盾,恰恰是襄王无我,心中没有迷茫之后的表现。

确切的来说,在罗炳忠还是个举人的时候,襄王知道只要他不犯十恶不赦的大罪,罗炳忠的那个匕首,绝对不会从后心捅死他。

罗炳忠忠诚于大明,忠诚于陛下,最后也忠诚于他。

现如今,罗炳忠中了进士,一切都不一样了。

首先是上限,大明举人的出身并不好,即便是罗炳忠跟着襄王监国,跟着襄王跑去云南安定地方,跟着襄王殿下去了和林,但他依旧是个举人,脱离了襄王府,罗炳忠的上限也就是个南京的六部尚书罢了。

京师的势要豪右,京师的文统魁首,都不屑和罗炳忠交好,因为罗炳忠只是个举人。

现在,罗炳忠是进士了,即便是同进士出身,日后也有出任六部尚书,乘风直上九天的可能,而且罗炳忠还是襄王府长史,刻意结交的人会更多。

万一罗炳忠和那群文统明公们穿一条裤子,襄王这次的监国可谓是九死一生。

显而易见,罗炳忠压也是饱尝冷暖、人情世故的第一步。

这些浑身写满了意气风发,满心满念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进士们,会第一次发现,现实如此的残忍。

恩荣宴将由主考官、锦衣卫左都督、礼部尚书侍郎,共同主持召开。

而这一天,在恩荣宴上,大多数进士们就要选一个山头了。

首先就是科道言官。

都察院本各级御史有140人,六科给事中南北两衙共计60人,因为靖安省、琉球省新设,南衙一分为四,大明各级御史有增加了将近二十余人的编制。

都察院的言官官职看似很小,比如总宪的左右都御史不过正三品,但是权柄滔天,朝中官员,若是背后没有皇帝撑腰,没人敢和都察院硬碰硬。

都察院的职能是纠劾百司(监督弹劾百官),辨明冤枉(三法司之一),提督各道(巡抚之职),为天子耳目风纪之司。

都察院因为职能的缘故,具有天然的跨部门协调的能力。

地方各省三司有管民政的承宣布政使司、管刑狱的提刑按察使司、主管地方军事的都指挥使司。

平日里地方三司相安无事,但是院做翰林,然后领着朝廷的俸禄,修修书,做做梦,偶尔上一篇奏疏,针砭时政骂骂皇帝获得美名,按部就班,最后博得一个入阁的机会,进入大明的权力中心。

这一条路是文统路线,顺风顺水,并不会有什么大的危险,当然也没有什么天大的功劳,但是胜在稳妥。

比如景泰五年的状元郎丘濬,比如永乐年间的状元陈循等等,就是走的这个路线,做梦,勾勒理想国,描绘大同世界。

第三条路,是走出任地方最后入六部任职的路线,景泰二年的柯潜,走的就是这个路数,到边镇抓奸细,头功牌拿到了手软,但是也颇为危险。

比如累了一身病的于谦,被摁在地方二十五年的王文、王翱等人,都是此类,适合没什么门路,没人拉拢或者不愿意同流合污的进士们选择。

看似简单的一场恩荣宴,谢师宴,却是人生选择的第一步。

朱瞻墡为什么眼神有些暗淡,因为他看到了罗炳忠的跃跃欲试。

进士及第之后,襄王府这个池子,罗炳忠怕是已经看不上眼了。

至德亲王看似好听,但是一个视事的的。

罗炳忠摇了摇头说道:“为大明尽忠,在哪里都一样。”

罗炳忠当然想过出府任事,看看郑王府原来的长史周瑛那么威风,罗炳忠也起过心思,但是他很快就摁住了。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