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命令一下,他们麾下的人,就会起心思。
尤其是那些扈从。”
“……”
子平点了点头,目光落在鲁父身上:“这事,燕国比较熟悉,你怎么看?”
鲁父闻言又多看了一遍地图,强化了记忆才抬起头说:“王子,肯定不可能全然学燕国。不过,屈在燕国推行的宗法里头有一项,叫做继承令。
即父母死,家产大宗举一半,小宗共一半。
大小宗,可以学。”
“推恩吗?”子旬想了想,点了点头:“辛屈趟过的路,好用的法子,我自然不会拒绝。而且这玩意儿抵触确实小。
只是,这一项不能我来。
因为牵扯了继承权。”
鲁父撇撇嘴,权当没说。
大邑商这边的体系,导致了继承权必然是兄终弟及,父死子继并不是常态。
而辛屈弄出来的宗子宗女体系,本身就是配合嫡长继承制推行下来的,尤其是辛屈搞出来的一套完整的《宗法》,里头有一套完整的流程,来帮助下一代继承人,成为嗣子。
大邑商这里没有这个基础。
子旬可以在采邑制度下,让出一部分利益,让更多贵族的子嗣受益,通过这样的方式团结人心。
但不能真的强推宗法,否则第一个造反的,就是他外边的两个弟弟。
到时候好不容易统合起来的局面,可就裂开了。
“以后在王畿内,子姓官吏统称为公。
外姓官吏统称为卿。
于王畿之外,子姓诸侯的子嗣,继承人为诸侯,其余子嗣,将不会跟以前一样,沦为庶民,而是可以获得新的身份,我称呼为——大夫。
方伯的其余子嗣,可以得到士的身份。
有了这些身份,可以上陈,迁来王畿范围落户。
落户之后,只要发兵征伐,他们就拥有上战场的特权。
立功的,我也会封赏他们人口与土地。”
子旬终于说出了他的制度。
子平又看了鲁父两眼。
鲁父没有回他表情,而是看向子旬说:“天有十日,人有十等。您这么安排,还是有点笼统。”
子旬顿住,片刻呵呵笑道:“没办法,我不是辛屈,他能全然凭借心意,我却不能如他一般。这,已经是我的极限了。”
鲁父又笑道:“但,您这么做安排,于贵族而言,不算太坏。至少以前必然分裂的国家,现在有了全乎的机会。继承人,不会拒绝的。”
“没错。我也是这么想的。”子旬笑了笑。
在这个时代,胙土命氏是常态。
地方诸侯,为了不让儿孙彻底沦为庶民,总会有各种办法,其中分家,就是一种手段。
而这种办法,总是会让继承人损失惨重。
那么现在,继承人们有一条新出路,那就是打发他们的兄弟,滚去王畿当甸户。
这样一来,继承人们获得完整土地继承权,大邑商获得了源源不断的高素质人口,甚至还有对外战争的理由与借口。
一举多得。
至于分家?就看各家贵族的本事了。
子平看两人笑了起来,搔了搔头。
讲真的,他不算太懂。
但至少现在看来,不算坏事吧。
秩序,是一个国家发展的根基,也可能是桎梏。
但在生产力达到这个阶段的顶点之前,中原大地的核心规矩,还是分封权力。
辛屈也一样。
别看他好像中央集权了。
但事实上,他集中的权力核心,只有海河流域与燕山、大同这一块,左右不过五百里地,也是战车能够三日内快速到达的地方。
三日之外的土地,全然是霸府与州郡分割,辛屈只能用关隘与粮仓控制本地,剩下的就全看本地发展与折腾了。
所以,辛屈没有集权,他反而是在分权。
而子旬这边看似在分权,但实际上他是在划出一片王畿,用来集权。
这个时代,贵族以及贵族子嗣,才是高素质人口,若是子旬成功完成全新的内附制度,大邑商真的有可能彻底坐稳中原。
提前完成周公旦才能完成的伟业。
但送走了两人之后,子旬看着地图,目光挪到了北方——燕国。
“辛屈。断然不会眼睁睁看着我推行这一套制度。只是,他会怎么出招?鲁父这边,也没弄到我想要的答案。”
子旬喃喃自语着:“看来,我得见招拆招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