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4章 帝王心术的需要(1 / 2)

张庭恩与李清之间的对抗并没有那么简单,两人都是青云系出身,派系首领之争暂时是张庭恩赢了。再者,皇帝需要一个人在内阁里给张庭恩扯后腿,免得变法的进度过于激进,导致失控。同时也是一种平衡全局的帝王心术。

张庭恩的暗度陈仓之策,李清思来想去,毫无破解之法,却也并不沮丧,因为所有的策略,想要执行都需要皇帝的支持。

昔日李清为山长,张庭恩不过是一介教喻,如今位置颠倒,李清也没落下太多。在李清看来,他落下风是因为没有皇帝的支持。

所以,两者之间不是没有一战之力。即便真的不是对手,皇帝也会给李清支持,让他继续战斗的。

李清不再挣扎,平静的坐下,张庭恩以胜利者的姿态,环视一圈后:“诸位,若无异议,此策过了。”

郭衍看看李清,见他不说话,也闭紧了嘴巴。昔日是郭衍擎旗对抗首辅,如今换成了李清,郭衍乐见其成,毕竟分裂青云系,皇帝乐见。

至于林如海,倒是不太值得担心,他支持张庭恩,因为皇帝需要他支持。皇帝不需要了,他就不支持。

就自身定位而言,林如海把握的非常稳当,朝中这一类的官员不少,其中以方颂这个无原则无脑站皇帝的狗贼最为典型。

“河南清田查出巨量隐田,充公吧,当事人就不处罚了。”郭衍抢先开口,试图定下调子。

林如海似乎早就知道会有人这么说,当即开口:“太轻了,做错了事情,不能不接受惩罚,三年之内,当事人九族,不得参与科举。”

皇帝没表情,张庭恩也没态度,其他人纷纷点头,附和这个观点,潘季驯道:“小惩大诫,暗合陛下仁恕之道。”

承辉帝微微皱眉,很快舒展,张庭恩果断道:“那便如此。”

“督察院派巡视组去河南,好好查一查旧案,抓几个官绅勾结的典型严厉惩治一番。”一直没说话的皇帝,总算是开口了。众人心头暗暗松一口气,就怕皇帝气急败坏,直接下狠手,那河南就要出大乱子了。

至于说抓典型,有一两个就能交差了,不要搞的太大。

这年月的规则是皇权不下县,即便是内阁大佬,也不会轻易去触碰这个底线。

这个底线不是一天两天形成的,而是从西汉的外戚到门阀到科举取士,一千多年的演变而成。当然了,这里也少不了朱元璋八股取士的功劳,只能说科举取士这么领先版本的东西,进阶到八股取士固然是更公平了,但是也被玩坏了。

内阁会议形成决议,后续执行就很快,朝廷公文下发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论,但是并没有太大的波澜。即便有,也是暗流。

这个时代的官员就是这样,你不做,有的是人来做。当下的皇帝威望足够大,内阁又配合的前提下,政策出台无论下面怎么反驳都没用。

关键这一次,皇帝和内阁吸取了教训,先收拾官员,再清田。

公文发布后,巡视组去河南,抓典型真是毫无难度,毕竟官绅勾结是怎么运作的,做官的能不知道么?太清楚了!

找个名声比较恶劣,民怨较大的士绅,再找个任上捞钱混子的官员绑定,一切都顺理成章。

前任商丘知府与当地一个张姓士绅被当做了典型,这不差不知道,一查好几桩命案,这一下真成典型了。

前任知府在别处刚上任没两天,龙禁尉上门抓人,张姓士绅更是作恶多端,杀人夺产的案子就查出来好几个。

涉案人员纷纷落网,巡视组本着从重从快的原则,判处前任知府绞刑,家人流放南洋,张姓士绅斩刑,三族流放南洋。

奏折至京城,三天就通过了,皇帝御笔批阅,斩立决,不等秋后。

该案信息通过报纸传遍天下,对于士绅们起到了严厉震慑的作用,也显示了皇帝对于新政策推行的决心。

承辉帝的变法很有特点,不着急,一项一项的来。

至于南洋专设税务司的事情,反倒没有引起太大的争议,那是海外,跟国内有啥关系呢?至少绝大多数人是看不到背后深意的,即便是有人看到了,嚷嚷几句也没人信,还会嫌他杞人忧天的。

人在南洋的贾琏,不得不返回广州,因为乡试要开始了。

别看贾琏丢给布政司和提学官,真到了时候,还是要出来站台的。天朝历来重视教化,这不是说着玩的。

而且今年的两广乡试很有特点,那就是考试内容进行了比较大的调整。八股还考,但是重要性大大降低了。

算经以及实学的内容,占比达到了一半左右。满分一百份的卷子,算经和实学低于六十分,你就别想中举了。

相比之下,八股文的好坏,则更为主观一些。经意诗赋就考一场,重要性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之所以是两广,自然是因为广西巡抚那边,也选择了同样的标准,目的自然是为了拍马屁。

巡抚固然可以不鸟总督,但没必要谁会这么干呢?贾琏在代总督的期间,对广西方面从没有指手画脚,这就很可以了。不像当初的王子腾,又是要钱,又是要粮食,还要人的。

科举这种考试方法太不人道了,贾琏很早就想改了,但最后还是觉得不能碰,这玩意太敏感了。

三场九天,前后二十天时间的乡试结束了,这次改卷比以前要轻松多了,主要是算经和实学,都有标准答案。

说到难度呢,在贾琏看来,就是初中物理化学的一部分水平,还不包括电学,架不住这个时代的人,需要从头学起,还没老师教。

这个就很吃天赋了,写文章这个东西,说的难听一点,读多了,写多了,成熟练工了,总能写的有点样子的。数理化呢,不懂就是不懂。

两广好些所谓的颇为声望的秀才们,在数理化上栽跟头了。

说到这个声望,在这个时代还是很有用的,但这玩意是可以人为打造的。比如你很有钱,请几个所谓大家过来聚会,写一篇文章,让他们吹捧一番,银子给够了,什么恶心的话都能吹出来的。这毕竟是个很小的圈子,花花轿子互相抬嘛。聚会结束,自费出版文集,免费赠送,名声就来了。

但数理化玩这套不行的,不信?来,这道题你来做做看,会就是会,不会就只能写个解,然后坐那发呆。

嗯,乡试之前发生了一件趣事,就是不少秀才们,跑到技校去听课了。

丢人么?嗯,为了科举顺利,不丢人。

你还别说,不少人拿着题目去技校请教,还真的有用。

乡试顺利结束,还真的出了几个数理化成绩很好的人,这些人无一例外都在前十名的行列中。

如果说河南的事情给这个天下一个震撼,两广的乡试就是一场飓风。

要知道,读书人是最会搞事情的。很多以前当地颇有名望的秀才,落榜之后不甘心,自然是要搞事情的。

广东这边有贾琏坐镇,普通百姓对于给他们带来实际好处的贾巡抚,自然是心悦诚服,想闹事的读书人,被一群如狼似虎的官员盯着,时刻准备刷政绩,顺便讨好巡抚兼代总督大人,不服气的读书人也只能憋着。

广西那边就不一样了,乡试放榜之日,不少读书人在桂林聚集,还真闹了一个不小的动静。好在当地巡抚早有防备,直接派兵驱散了。

广西巡抚担心事情闹大对自己影响不好,立刻上报贾琏,希望他能给个明确的方略。

贾琏这边飞快的回信,再闹抓起来,让提学革除功名,区区几个秀才,还想造反不成?

广西巡抚这边收到回信,顿时有了底气,还别说,真有一些秀才不甘心,又聚在一起搞事情,被查到后全被抓了。提学官出面,威胁要革除功名,这群人才算老实了。没有革除功名,不是广西提学爱惜读书人,而是怕事情闹大,他要背锅。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