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21章(1 / 2)

【民间的抵触情绪更是激烈。河南的老农们举着锄头、镰刀,围住神农监,高喊:“还我耕牛!铁牛会吃人的!”还有人散布谣言:“铁牛犁过的地,会被抽走地气,三年不长庄稼!”更有甚者,趁着夜色破坏铁牛犁,将零件扔进河里。】

【朱由检决定亲自前往农田演示。他头戴斗笠,身穿粗布麻衣,手扶铁牛犁的操纵杆,在众目睽睽下犁开大片土地。“乡亲们看好了!”他抓起一把松软的泥土,大声说道,“这铁牛不吃草料,不喊累,却能让土地多产粮食!用它耕地,省时省力,你们也能有更多时间照顾家人!”】

【随着铁牛犁的推广,农业生产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江南水乡,铁牛带动新式水车,将江水引入万亩旱田,曾经干旱的土地重新变得肥沃;在华北平原,铁牛犁翻耕盐碱地,改良出大片沃土,让不毛之地长出了金黄的麦穗。】

【更令人惊喜的是,工匠们受铁牛犁启发,陆续发明了蒸汽脱粒机、自动灌溉装置、播种机等一系列农具。这些新工具的出现,彻底改变了传统的农耕方式。曾经需要全家老小忙活几天的农活,如今只需一人操作机器,几个时辰就能完成。】

【商业也因此繁荣起来。铁牛犁的制造需要大量的钢铁和煤炭,刺激了矿业和冶铁业的发展。各地涌现出许多专门制造、维修农具的作坊,形成了新的产业集群。商人们沿着运河、官道运输铁牛犁和相关物资,沿途的城镇热闹非凡,税收也大幅增加。】

【教育领域同样受到影响。书院里,学生们不再只埋头于四书五经,开始学习机械原理、物理知识。一些有识之士甚至编写了专门介绍蒸汽动力和农业机械的书籍,在民间广泛流传。】

【曾经反对铁牛犁的老农李长顺,如今成了十里八乡的名人。他逢人便说:“以前我爹累死在田埂上,现在铁牛一天干的活,够我们全家忙活半个月!我那孙子,现在天天跟着工匠学修铁牛,说以后要当个‘铁牛先生’!”】

【站在金黄的麦田中,望着远处轰鸣作业的铁牛犁,朱由检摘下皇冠,任由微风吹乱头发。这场与土地的较量,不仅解决了粮荒危机,更在古老的土地上播下了科技的种子。那一声声蒸汽的轰鸣,恰似大明帝国迈向新生的铿锵脚步声,预示着一个充满希望的新时代即将到来。】

……

洪武位面

朱元璋蹲在田埂上,抓起一把被铁牛犁翻起的泥土反复揉搓,浑浊的眼睛亮了起来:“当年咱在凤阳讨饭,要是有这铁疙瘩犁地,也不至于饿死那么多人。”他转头吩咐侍卫,“把应天府的铁匠、木匠都召集起来,照着这玩意儿仿制,先给咱的皇庄用上。”

刘伯温蹲下身仔细查看铁牛犁的构造,眉头紧锁:“陛下,此器虽利农耕,但需大量精铁与煤炭。臣建议设立官营铁厂,严控原料,同时在犁身刻上八卦图,以镇土气。”

徐达挠着后脑勺憨笑:“俺带兵时总愁军粮不够,这铁牛要是能多犁些地,以后打仗就不愁没饭吃了!回头让伙夫也学着摆弄摆弄。”

常遇春大笑拍腿:“等俺老常家的地都用铁牛犁过,种出来的麦子酿的酒,保准比以前香十倍!”

永乐位面

朱棣盯着铁牛犁的演示,猛地一拍大腿:“比朕的宝船机关还精巧!郑和,你带船队去西洋时,把这铁牛的图纸带上,看看番邦有没有这等奇技!”

郑和躬身行礼,目光灼灼:“陛下圣明。若将铁牛犁的技术用于开垦南洋荒岛,大明的粮产必将大增!”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