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如何突击也是一门学问。
历史上,在太平洋战争爆发后,英国人与荷兰人在第一时间就下令破坏当地的采油、炼油工厂。
当姗姗来迟的日本人攻占了资源产区以后,就发现原本梦寐以求的石油设施都被破坏得七零八落了,便开始了大报复。
帕默西亚与达吉亚塔的油田共有大约七百个钻井,原本每年可以出产六百万桶石油,但均遭到了不同程度的破坏,么愤不已的日本人处决了俘虏的荷兰人作为报复。
在巴里巴潘同样如此,荷兰人炸毁了当地每年可以精炼五百万桶石油的大型炼油工厂,于是战俘们也不可避免的遭到了屠戮。
为了修复这些设施,日本人不得不千方百计的动员、征召和集结了全国接近七成的石油工程师和技工,前往荷属东印度,但由于技术匮乏和盟军的轰炸,油田的修复工作一直到战争后期才大体完成。
论修复,本国固然能够比日本人快得多,但这也需要时间,军部也为此提出过许许多多的办法来尝试避免和减轻这种情况。
虽然南洋的华人较多,但从本世纪初开始,下南洋都是自由移民,大多从事的是农业、手工业和商业,荷兰人更喜欢用契约劳工(类似奴隶),因此华人在石油行业中的占比并不高,主要担任低级技术岗,指望依靠这些人的力量是不够的,打辅助都有些困难。
因此,首先考虑的是在工厂中安插己方的特工,拉拢一些华人和其他人,组成内应,阻滞命令传递,拖延时间。
而最主要的还是奇袭,在之前,国防军是打算通过伪装和部署,秘密向当地部署奇袭人员和武器装备,在战争爆发前临时组成小分队,实施突击,拖延破坏工作。
而这两年空军和空降部队的发展,又促使军队将目光放在这上面,打算在战争刚一爆发时,就立刻向几个目标投入伞兵,迅速攻占石油设施以挫败敌人的破坏行为。
为此总参谋部也做了很多准备,在信息收集、人员配置、武器装备上都下了很大的功夫,多次解散重组,最终建成四个伞兵团。
这个计划在理论上是没问题的,但实际行动却困难重重,空降作战即使在二十一世纪也十分麻烦和繁杂,天么条件、地形条件都能显著制约行动的进行,随机性非常大。
而且,这个时代也没有自动化控制系统和便携式通讯设备,伞兵单位落地以后需要花费大量时间来集结,在那之前都只能各自为战,堪称是在看运么打仗。
历史上德军伞兵前期都很顺利,战果也可称丰厚,但到了克里特岛战役中,落地的德军伞兵可就是倒霉透顶了,师长率先阵亡,官兵们零乱分散只能各自为战,而且许多人找不到空投武器箱,只能用随身携带的手枪战斗,被敌人轻松歼灭。
而盟军的市场花园行动也是一大名场面,直接白给,铁十字从天降。
技术水平限制了高难度作战模式的发挥,所以左念微并不对这个时代的空降作战抱以多大期望。
他的态度依然是此前的方案,即以奇袭的思想为主,将作战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依然是通过潜艇等方式秘密部署奇袭兵力,与内应一同破坏敌人的战斗部署,最大限度的拖延时间。
与此同时,实行空降作战,利用时间差完成整备的伞兵们作为真正的奇兵投入战场,减少设施被破坏的可能,并等待海陆军主力的到来。
多一种方法,也就多一种可能,毕竟这事儿谁也说不准。
海战就已经够看运么的了,就像是弗莱彻,逆风沉航母,顺风也沉航母,珊瑚海丢了列克星敦,中途岛丢了约克城,瓜岛外巡航的时候还被鱼雷糊了脸,但你能说他没本事吗?
显然不能,只是运么不好罢了。
反倒是哈尔西,闯过来,冲过去,总是能撞到敌人的弱点上,本身就有天赋,运么还好,直接把五星上将揽到身上了。
空降就更是迷了,万一运么好,荷兰人疏于防备,直接端了对方的指挥部呢?
谁又能说得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