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硕良将事情的经过大致讲述了一遍,随后提出了他一直心存疑惑的问题:“这个九门风水局的职责到底是什么?他们为什么会提前预估灾难?这种事情难道不是气象局和地质局的职责吗?而且我已经向省气象局和地质局求证过了,九门风水局的这通电话似乎并不准确。我想知道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听完刘硕良的叙述,刘同皱起了眉头,沉默片刻后,他对着电话说道:“刘总负责人,这件事情我也是刚刚得知。我会尽快向九门风水局核实情况,但有一点我要提前说清楚,我建议你尽快按照九门风水局所说的去办,抓紧时间安排防灾措施。这个部门,绝对不会开这种玩笑。既然他们说九点十分会出现雷暴等灾难,那就一定会发生。”
“这……”刘硕良一时语塞,电话挂断后,他仍然有些恍惚。
他能从刘同的话语中感受到,刘同对九门风水局非常信任且重视。但问题是,刘同自己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这种信任从何而来呢?
若是以前,刘硕良或许可以对此不以为意,但现在连刘同这位大区总负责人都这么说了,他自然不敢轻视。
稍作思索后,刘硕良立即下达了命令:所有接到九门风水局电话的城市,立刻秘密进行防灾措施的安排。但要求所有步骤都要秘密进行,至少在确认灾难真的会发生之前,不能引起群众的恐慌。
这也是刘硕良给所有市留下的一条后路,万一让群众都知道了,结果灾难并没有发生,那岂不是闹了笑话?
相关市接到通知后,虽然满心疑惑,但还是迅速开始落实。各地勤务人员纷纷出动,首先前往了距离海边最近的郊区村落,以临时演练需要征用场地为由,暂时将所有渔民安置在了县城里。
随后,他们又在海边拉起了防洪带和警戒线。各个城市一下子变得热闹起来,所有停泊在海港里的船只都进行了人员撤离。
勤务人员逆行而上,前往了最危险的区域。每个人都配备了急救包,里面有足够72小时用的药物、饮用水和其他必需品。这是一项艰巨的准备,因为所有勤务人员都需要做好在海啸中可能会遭遇危险的准备。
像这种沿海地带,一旦海啸形成,危险程度就会急剧上升。但此时谁也无法预测海啸登陆的位置和行程,因此无法基于海啸路线进行有效防控。
所以,勤务人员只能封锁整个沿海地带,所有城市的渔民都被疏散。所有海港禁止船只出入,警觉程度已经提升到了红色预警以上。
海啸的形成源于海底地震,但九门风水局在电话里还表示东域上会起大风。一旦海啸形成,又有大风助推,后果将不堪设想。
正因如此,即便难以判断真假,总负责人还是下达了命令。他的想法和李建斌一样,这种事情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
一直到当日晚间十二点,所有的准备工作才秘密完成。各地和东域舰队都在静静等待着明日的到来。
几个气象局和地质局仍在加紧侦测东域上的气流变化和地震源。虽然直到现在他们仍然毫无头绪,但如此大规模的准备行动,让所有人都不敢掉以轻心。
九门风水局的这通电话,直到现在仍然让所有人感到困惑。他们自然会本能地质疑这件事情,但也不敢在这种严重的情况下冒险。
如果明天九点十分,九门风水局所说的灾难没有出现,那么一定会迎来各个和东域舰队的质问。但如果灾难真的来了,而各个却没有做出准备,这样的错误将带来极其严重的后果。
在这样的心理驱使下,各地都在今晚十二点时完成了所有的准备。所有船只严禁出入港口,一些中途停靠的船只也被命令封锁,不许离开。
这样的命令无疑让所有的高层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甚至有几位负责人深夜还在办公室里来回踱步,他们的心里非常矛盾,既不愿意相信这种事情是真的,又在想还有没有什么措施没有做到位。
这一夜对所有人来说都注定难熬,但昼夜交替,从不随人的意志而改变。当第一缕阳光洒在各个城市时,东域上空却仍然如同黑夜一般。
距离东域最近的东域舰队副司指挥李建斌,此时甚至能感觉到空气中的压抑。海面上一丝风都没有,沉闷的乌云仿佛压得更低了,让所有人都感到有些喘不过气来。
此时的东域,就像沉浸在暴风雨来临前的最后宁静之中……
与此同时,各市及相关气象局、地质局均积极响应号召,全面进入戒备状态。所有设备开足马力,紧密侦测东域区域的气象动态和地壳活动。此刻,每个人心中都充满了疑惑,但谁也不敢有丝毫懈怠。
九门风水局的这通电话,犹如一颗石子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层层涟漪。东域范围内的各个城市,高层们都神经紧绷,严阵以待。
而默都市,作为这一切事件的起点,此刻却显得异常宁静。崭新的默都市中心大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格外耀眼。大厦前的广场上,一场竣工仪式正在筹备中。
默都市负责人蔡永强以及曹正阳等要员均低调现身仪式现场,各部门官员也纷纷捧场。虽然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但心中却各有盘算。
对于市而言,他们并不相信建造这栋大楼能改变所谓的风水。然而,这样的结果却是所有人都乐于见到的。(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