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三十四章 考卷可以复印么?(1 / 2)

清妖 傲骨铁心 2221 字 1天前

撸了十万两小贷,到手只有九万两,准丈母娘那边给了一万两,朋友石掌柜给了一万两,这又给了一千两“小费”给钱庄工作人员,赵安手里不到七万两。

花钱速度果真如流水。

而半年前,他还为了一顿几十文的饭钱叫人伙计给揍了一顿呢。

今昔对比,赵安现在的状态颇具爆发户气质。

但也不是真的人傻钱多,因为花出去的钱都将通过某种方式再次回到他手里。

想要做大做强就一定不能吝啬,尤其对银行这边表现的不仅要像个不差钱的土豪,还得是个对工作人员无比关怀照顾的“大老板”。

赵安打算年底请钱庄工作人员分批出去旅游一趟,江南的苏锡常,浙江那边的杭州、嘉兴景色也不错都可以逛逛,条件允许的话组团进京玩几天也不是不行。

逢年过节烟啊酒的标配,管理层的小别墅,瘦马什么的也可以配。

反正只要银行有需求,赵安都满足。

因为这些其实也是金融投资。

不过投资的是人而矣。

相比直接投资什么买卖,投资人的回报率才是最大的。

眼下赵安手头两个投资项目,一是银行这边的感情投资,二就是对太丈人老丁的投资。

水利工程一旦启动,赵安就准备利用教育界的力量替老丁吹风造势,万民伞什么的也请人给他弄,再花钱雇些群众演员,将老丁包装为一个为民办事的大清官。

就跟当年的于成龙一样。

之后就是给省里和吏部砸钱,争取让老丁当上灭门的知府。

扬州这边不现实,新来的那位方大人是老太爷亲自给点的将,太远也不行,因为太远帮不了赵安忙。

周边几个府,如淮安是最好的。

知府是从四品官,这个官职吏部一般不随便卖,得省里有人保荐,前后算下来估计要花不少银子。

打钱庄回到府学,刚进办公室没多久,副校长马学正就来汇报工作了,进门之后跟做贼似的把门给带上,然后就将厚厚一迭账本摆在了校长大人面前,压低声音道:“大人,这是这几天府学收的借读费,大人您过目一下!”

“噢?招了多少学生了?这几天辛苦你们了,我这个教授倒像是个甩手掌柜,什么事都要你们去做,辛苦辛苦啊。”

赵安笑着点头放下手中邸报,打开账单看了起来,却没兴趣看前面,而是直接翻到最后的“总计”,发现这几天的学费已经收了八万多两,很配合的给了马副校长一个略微吃惊的眼神。

马副校长等的就是校长大人这个表情,在那咧嘴乐道:“泰州、东台那边的学生明后天过来报名,下官估算报名结束,借读费用能收到十万两,另外住宿费用和宅行结算后也能入账上万两,此外大人说的学生统一穿衣,统一吃饭这些也能收上不少钱来。”

话语间,马副校长难掩兴奋。

能不兴奋么?

前几任老校长在时,府学每年固定就万把两进项,每年都亏空几千两,结果赵校长一来瞬间就是十万两进账!

这哪是赵教授啊,分明就是赵财神。

最绝的是府学压根没出什么成本,这银子就哗哗自个来了。

也不知赵大人这脑子都装的什么,前面那帮教授怎么就想不出来的!

啧啧,赵大人要是早来两年,大伙不早就发家致富了。

“学生家长.为人父母者都望子成龙,所谓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嘛,人家父母肯花大笔银子把孩子送我们府学读书,我们府学就不能辜负人父母的期盼,一定要认真提高孩子们的成绩,不管从前学业有多差,都要让他脱胎换骨,哪怕考不上功名,也要成材成人。”

扬州有钱人对于府重点中学这块金字招牌的“盲目”追求让赵安深感满意,果然,不管什么年头,学生家长的钱最好挣。

合上账本,却让马学正从学费中拿三万两出来到钱庄兑换成银票,吩咐道:“你以府学名义上交省学政衙门七千两,给知府衙门送五千两,再给下面的州县各送两千两,余下六千两给各州县的教谕们一人送一千两。”

“这是为何?”

马学正有些不解也有些肉疼,明明府学自个挣的钱,凭什么要给省里和府县呢。

“往后咱们府学跟省里和下面打交道的日子长着,借读这事又不是今年办了明年就不办,若要地方上配合府学,咱们就不能光吃肉不让人家喝汤。”

赵安的解释实际可以用“独财不肥”来解释。

也是市场经济的一个道理。

任何事情只要有人做了,并且的确有很大收益,那么市场上很快就会出现第二个做这件事的人。

借读这事在扬州搞的沸沸扬扬,收费标准也是透明化,把账一算就知府学从中挣大发了。

既然府学能搞借读,那下面的州县学是不是也能搞?

到时为了抢“财源”,难保各地的县学不出台限制转校令。

所以,必须提前把这些麻烦解决掉。

解决麻烦最好的办法当然是有肉大家一起吃了。

至于为何给省学政衙门送七千两,则是确保省里对扬州府学的“创新”不反对,要不然省学政衙门一通文件下来说扬州府学乱来,要求立即停止借读,这事就不好弄了。

除非赵安现在就请和中堂来做外援,要不然还真斗不过坐省里第四把交椅的学台大人。

至于府学内部教职员工们如何分这蛋糕,赵安之前就定过比例,说话算话,绝不多拿的。

不过作为“活动资金”的那笔钱,只能校长大人一个人支配。

安排完这件事,赵安在马学正等校领导陪同下同刚刚从各地新招聘过来的老师们亲切见面。

府学在江南招了十二位“名师”,在苏北各地招了二十多个,都是当地风评不错的好先生,有悄悄从县学挖来的,也有是自己开私塾的。

除了工资涨一倍外,赵安还考虑老师们个人情况,也就是若有家属想随校的一律给安排在府学干活。

基本就是照搬后世的人才引进办法,能给到的福利全给。干的好,教出的学生考上秀才和举人比例高的,给个学官编也不是不行。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