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十五章 王澄:略懂略懂(2 / 2)

咒禁山海 北海牧鲸 2843 字 2天前

这就是典型的信息偏差,王澄不知道师父家里到底有多富!师父家里也不知道他以前有多贵!

赵金宝又看了一眼自家老爷,见他没有意见,才对王澄继续道:

“四少爷,咱们先说朝奉这一行的禁忌。

世俗当铺之中有四不当,神袍戏服不当;旗锣伞扇不当;皮货无袱不当;低潮首饰不当。

后两项都好说,只是为了赚钱,不想把东西砸在手里。

前两项则多有殡葬用品或冥物,掺杂寿衣、殓服和各种明器,咱们不是阴门,处理起来太过麻烦,一不小心就会丢了性命。

凭老爷的本事自然百无禁忌,但咱们遇到的时候没有把握一律拒收就是,跟这些东西相关的学问可学可不学。

废话我就不多说了,这里有一套昨天刚送来的瓷器,来历不凡,就请四少爷掌掌眼。”

从柜子里取出一套七八件瓷器,稳稳当当放在桌上,然后才退到一边。

不用多说,“玉不过手,金不离目,手不指鱼”也是交易时需要遵守的规矩。

王澄上前装模作样地挨个端详了一阵,眼底一丝金光不断闪烁,然后十分笃定地说出了自己的鉴定结果:

“这是前朝云蒙帝国的青花瓷,看起来应该是同一批次出窑,每一件存世年限都超过了220年。”

沈雨亭闻言眼睛一亮,饶有兴致地问道:

“凭什么这样判断?”

王澄一点也不打怵,指着几件瓷器的各处细节侃侃而谈:

“师父您看,这些青花器底无釉,却有明显的旋纹,个别的还有跳刀痕,黏着填砂。

碗类等小型器的底足中心还有小钉状突起,这是烧制时特制支架留下的痕迹。

再加上鱼藻图、缠枝牡丹也是这一时期青花瓷最常见的花色,综合起来,我有九成五的把握。”

沈雨亭看着这个意气风发,酷肖自己的弟子,满意地点头赞许:

“老四,想要就职【朝奉郎】这眼力已经够用了。

你在州城濂江书院还下苦功钻研过金石之学?

有这份见识可不是区区‘略懂’两个字就能概括的啊。”

王澄放下瓷器谦虚道:

“师父,弟子信奉靠山山倒,靠人人跑,人还是要靠自己。

所以平时就爱看书,《云烟过眼录》、《图绘宝鉴》、《格古要论》这些全都看过。

之所以有这份眼力全靠刻苦求学,外加微不足道的亿点点运气。”

涉及神道修行的学问王澄不敢多学,世俗的学问却没问题。

论见多识广他不输给任何同龄人,韩家宗室子弟都未必有他见过的好东西多,底子确实不错。

照着【奇货可居】看到的答案,在脑子里寻找论据,还不是小菜一碟?

加上濂江书院这等闽州治最大书院的背景,别人也戳不破他的小小谎言。

“老四,你跟咱们朝奉郎一脉果然缘分不浅。”

沈雨亭不断点头,继续鼓励道:

“还有吗?

如果只看出这是云蒙的青花瓷,那我只能给你定一个合格,还得继续加练。”

王澄得到鼓励,知道现在不是藏拙的时候,指着这些瓷器上的一片片暗色痕迹说道:

“这些地方看起来像是在地里埋藏许久留下的土沁,表明它们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都不见天日。

一般人可能会以为这是从墓葬里挖出来的随葬明器。

但我知道还有一种情况能造成类似的痕迹,我断定,这是一批海捞瓷!”

即使被人特地擦洗干净,也遮盖不了它们的来历。

一批随同沉船在海底中沉睡了二、三百年的瓷器,会被咸水和暗流的腐蚀冲刷,致使釉面损坏,好像脱去一层皮,仔细看就能看到一些气泡状破损。

一部分胎脚还会因为被海水长期浸泡,形成一层年代的氧化层。

就是在原有的胎上形成一层包浆状,致使胎釉形成一体,呈现出干燥状,自然而均匀。

这些都是海捞瓷的特征。

内行人一看就知道,它们固然不是商周的,却也绝对不会是上周的!

最关键的是,王澄还看到了任何凡俗鉴宝知识都看不到的隐藏信息:

【...瓷器表面残留着十万海珍之‘猴脑海胆’移动时留下的新鲜细微划痕,只要找到沉船的地方,就有希望找到一整个猴脑海胆的族群...】

现在王澄有了名师,有了能自开一脉的符应镇物匠班银,只差在七十二候獭祭鱼之前达到命火纯阳。

而【猴脑海胆】在十万海珍中也至少能排个中品,据说打开外壳之后,里面的海胆肉长得像是猴脑,一个海胆就能吃个过瘾,更不要说是一群。

想到这一点,王澄也不免激动起来,说不定只要这一把,就能让他彻底完成最后的积累。

正想询问师父,这批海捞瓷是从哪里捞起来的,却突然听到凤麟斋外响起一个怯怯的悦耳女声:

“沈老,昨天淑书请您掌眼的那一批海捞瓷怎么样了?

可以确定具体位置吗?”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