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由检对火器的重视是一如既往的,因为这是能最快提高军力的东西。
大明的军事制度在经过他的调整后,也特别适合用火器。
无论是义务兵役制下的士兵操练,还是让文职军官从后勤制约武将,都需要以火器为主力。
所以,在发现文官管理装备的缺陷后,他很快做出调整。命令装备部成立装备生产委员会和装备技术委员会,把兵工厂的管理人员和装备研究院的技术人员纳入,负责这些方面。
装备部的职能,更多地转向装备规划、以及与军队和其他部门的协作。生产和技术这种专业的事情,交给专业人员。
袁可立正在主持枢密院的进一步完善,看到皇帝亲自下的命令,意识到皇帝对现在的装备部还不满意。
他本人也感觉枢密院存在问题,所以在琢磨之后,召集一众枢密大臣说道:
“前段时间工程师协会开了诸葛会,得到皇上称赞,让各衙门学习。”
“今日召集诸位前来,就是开一个咱们枢密院的诸葛会,探讨一下内部的事情。”
“无论谈什么都可以,相互交流一下,以便集思广益。”
这些官员听到这番话,一时都有些诧异,甚至不知道如何开这个会。
习惯了打官腔的他们,根本就不知道在这种会上怎么说,不知道会不会有后患。
所以他们只能提些无关紧要的事情,应付这场会议。
袁可立见此情景,不得不继续道:
“诸位既然不愿多说,那我就提一提。”
“咱们枢密院是当今皇上新设的,虽然到现在已有两年,却称不上尽善尽美。”
“各位在执行公务时有什么问题,都可以尽管提出来。”
“这是机构设置的问题,不是诸位的责任。”
这番话语一出,众人材有些明白了袁可立为何开这个会。
原来是因为皇帝亲自调整了装备部的机构,让袁可立觉得需要他们自己完善。
众人对皇帝亲自在装备部成立两个委员会,也是有些意见的。做臣子的都不希望皇帝直接插手,显得他们没做好事情。
如果能解决的话,他们还是想自己解决。兵部左侍郎秦士文道:
“参谋部和边防部、海军部的分工,前些时日袁枢密已经协调好了。”
“但是兵部和各部的职责,还有些不清晰的地方。”
“尤其是明年要作战,枢密院还成立了战时委员会。”
“这战时委员会职权有多大,前线的前敌委员会又有多大的撤换军官权限,都需要一一确认。”
“窃以为袁枢密应该做好协调,避免出现龃龉。”
袁可立闻言点头认可,知道秦士文这是在支持自己。
这件事本来应该由兵部尚书提的,甚至兵部尚书作为枢密院的二把手,自己就能协调好相关事务。
不过薛凤翔这个人实在没什么本事,而且没有担当。除非皇帝交代的事情,他根本就不会办。
所以直到现在,才由秦士文提出这个问题。
袁可立当即说道:
“兵部和其他部门的协调,就参照参谋部那边。”
“以后兵部那边也是抓大放小,掌握中高级军官任命,把基层军官的任命权力交给边防部、海军部,如同各部门能够自行任命吏员一般。”
“以后,队级军官任命,各营都可提出建议,让边防部、海军部批复,不用再通过兵马来回传递文件。”
“如果兵部不放心,可以让武选司派两个员外郎去两部兼任职务。”
“你们兵部两个侍郎,也分管陆海军事务,做好相应对接。”
这个决定,确定了兵部和边防部、海军部的职权范围,在一切为了胜利的方针下,进一步下放权力,提高各军的自主权。
甚至,为了避免枢密院办事拖沓,袁可立还取消了一些批复流程,甚至规定了批复时间。让枢密院各部,限期回复地方。
尤其是在战时,对此抓得更紧。
这些做法,自然是为了明年的辽东大战做准备。
各位枢密大臣也知道袁可立对这次大战的重视,热情也总算激发出来。
他们接连提出了几个问题,并且在相对轻松的氛围下,很快得到了解决。
——
然后,京营护军使李邦华提出了一件事,让众人的神情,变得凝重起来:
“皇上有意调一万京营将士去辽东,作为明年辽东大战的总预备队。”
“这京营的改制本就没有完全完成,调一万人出去,京城的防御就空虚了。”
“是不是应该从其他地方,调些兵马过来?”
这个话题有些敏感,因为是调外兵进京,存在一些风险。
袁可立斟酌之后,没有同意把外地军队直接调过来,而是道:
“调来外地的兵马不是不可行,但是首先要补充京营兵力。”
“神机营原本就保留了京营的精锐,没有什么问题。”
“神枢营也在京城卫所改制后,征到了足够的兵力。”
“这剩下的五军营,是从五军都督府选将分管的,现在情况如何?”
李邦华道:
“左军营从辽东、山东、浙江调兵,孙督师、孙巡抚、吴巡抚都很支持,早已满编一万人。”
“前军营从两湖、江西、福建、广东调兵,每省二千人,基本上也算完成了。”
“后军营山西那边因为匪患没调来多少,但是河北卢巡抚从天雄军调兵,把缺少的名额全都补上了。这次京营请战,后军营是左军营之外最积极的,战力值得信赖。”
“剩下的南直隶与河南的中军营,以及陕西、四川和西南各省的右军营,都还没有调过来。”
“五军营目前有三万人,尚且没有满编。”
“现在整个京营八万兵力,调出去一万有点太多了。而且神枢营和五军营,战力参差不齐。”
袁可立听着这个情况,仔细斟酌了之后,向众人道:
“京营派往辽东的一万人,是必须调过去的。”
“咱们身处京城,不知道辽东的情况,谁知道辽东派出五万精锐后,剩下的兵马有多少、又有多少战力。”
“所以这一万人必须派出去,确保山海关安稳。”
这个说辞,让众人若有所思。就连前段时间去过辽东的李邦华,也觉得很有道理。
虽然他对孙承宗的操守有信心,不觉得他会故意吃空饷。但是关宁军作为旧军队,存在积弊是必然的。
孙承宗一个督师,也管不了下面所有人。
如果京营不派兵,谁知道留下的兵马有多少?能不能守住山海关?
所以这一万人,是非派出去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