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的人知道京营兵马在辽东,也会减少担心。
后勤部长闵梦得一直在关心西南战事,看着这个情况道:
“西南那边水西归顺后,战事彻底结束了。”
“可以从西南调兵,把右军营组建起来。”
“这样多了一万人,京营就又是八万军。”
这个说法让众人眼前一亮,觉得很有可行性。
因为辽东大战的压力,皇帝终于同意了水西安氏归顺,奢安之乱在今年宣告结束。
如此一来,在西南打仗的军队自然能调过来,组建右军营绰绰有余。
先前已经从西南调兵的他们,做起这件事也轻车熟路。
与会的长城督师朱燮元,也同意这个建议,认为可以把西南的精锐调过来。
袁可立建祠赞同道:
“右军营就以平定奢安之乱的有功将士为核心,再从陕西调些人,尽快组建起来。”
“还有中军营是什么情况,怎么还没建起来?”
“南直隶与河南距离京城并不远,为何迟迟没派人过来?”
参谋部长杨嗣昌道:
“河南那里就别提了,和陕西、山西一样,现在正闹匪患,根本调不出兵来。”
“南直隶是让南京五军都督府负责,现在还没把兵招上来。”
“还有陛下派吕尚书组建南京枢密院、整顿南京防务,估计南京那边,都在头疼这件事呢!”
“中军营一时半会儿是没法组建了,先建好另外四营再说。”
袁可立等人听到这番话,顿时摇头莞尔。显然,他们都能猜得出南京的积弊不小,否则不会连朝廷明确要求的事情都拖延。
不过中军营的组建,却不能够放弃,袁可立想了一下苏州的情况,说道:
“苏松新区那边,不是组建了一个工程营吗?据说有几万人。”
“这几万人总能选出几千人吧?让他们进京组建中军营。”
“或者从大明各地招兵,把中军营建起来。”
这个主意,让很多枢密大臣眼前一亮,觉得可以试试。
中军营靠南直隶与河南暂时是组建不起来了,还不如只让两地出一点,从全国各地募兵。
他们这个建议,很快写成了奏疏,呈给朱由检这个皇帝。
——
朱由检看着奏疏中的提议,认可道:
“西南战事结束,有功将士确实需要封赏,让他们选一万人派过来。”
“还有前年调来的西南将士,也要做好轮换工作,明年满三年后,就换一部分人。”
“贵州那边,枢密院、都察院多派人去巡视,确保对将士们的封赏落实下去。”
确定右军营的兵源后,对于中军营,朱由检道:
“中军营就让南直隶与河南各出两千人,缺额的六千从全国各地招募。”
“所有士兵全都自愿,不可强拉人过来。”
“就算暂时缺额也没关系,不能把不可靠的兵马放在京城。”
“武道大会的参赛者,也可以招募一些。”
说着,他又生出了一个想法,向袁可立道:
“明年就是科举之年,还会举办武道大会。”
“不但大明各地的学子和武人会进京,藩国也同样允许过来。”
“让各藩按方里数派兵,保护他们过来。”
“到时候京营会和这些藩国的兵马举行联合演习,检验他们的战力。”
“枢密院和理藩院一起安排这件事,组织一次军演。”
袁可立眼前一亮,知道皇帝是要从藩国调兵。
这在分封制下,是非常常见的事情,诸侯本就有派兵从征的责任。
但是这些藩国的兵马是否可靠,却又让他心存疑虑。
如果出现什么事情,他可吃罪不起。
所以他斟酌着说道:
“外藩兵马进京,是不是该定规矩?”
“以后分封的藩国越来越多,他们派来参加演习的兵马多了,会有隐患出现。”
朱由检微微点头,说道:
“袁卿所虑甚是,枢密院可以和理藩院一起立规矩。”
“还有,在天津、通州等地建兵营,用以安置他们。”
“各级贵族能带进城的兵马和持有武器数量,都要定下限制。”
“总之,朝廷要光明正大地树立规矩,不要让藩国觉得受歧视。”
“无论内藩还是外藩兵马,都要一视同仁。”
显然,他是想到了朝鲜那边,洪承畴打算动用朝鲜和日本的兵力。
在如何对待藩国兵马上,此时已需要立规矩。
朱由检希望建立完善的制度,调动藩国的实力。
辅佐天子征战,也是这些藩国的义务,他们需要为大明出力。
——
很快,朝廷的决定,就被传了出去。
朝鲜等地不用说,苏州那边得知朝廷要招募士兵加入中军营后,也是群情鼎沸。
在明确雇工属于公民、并且了解到身为公民的权利后,苏州雇工对皇帝的爱戴简直难以言表,更别说他们很多人在内廷企业就业。
所以,虽然苏松新区的校尉顾炎武一再强调朝廷不强制他们去外地服役,还是有很多雇工,选择应募进京。
他们打算京城服役,保卫改变了他们命运的皇帝。
顾炎武看着这个情况,一面感叹皇帝在苏州如此得人心,一面又有些担忧,因为苏州的新秩序还没有完全定下来,不可能一直用管军的办法管理这些人。
现在苏州雇工能忍受,是因为他们刚脱离奴婢身份、找回做人的尊严,但是如果迟迟不能确立新秩序的话,这些人迫于现实还会投入雇主那边。
现在,他非常期望南京的乡试早点结束,刘理顺、张溥等人早点回来。(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