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反应却充满疑虑。各地火器作坊的老板们聚众请愿,跪在宫门前高呼:“陛下,我们世代靠手艺吃饭,这铜模子断了我们的生路啊!”更有谣言称:“标准化火器是妖法,会吸走工匠的魂灵,导致手艺失传。”】
【朱由检得知后,亲自前往火器作坊视察。他走进烟雾缭绕的工坊,拿起工匠们的旧工具,对一位正在打磨枪管的老师傅说:“老师傅,您的手艺的确精湛,但如今的战场,不是靠单打独斗就能赢的。”他指向墙上悬挂的“神机一号”,“这些火器能让更多士兵活着回家,能让更多母亲不再失去儿子,这才是最大的善举。”】
【他随后下令在神机监开设工匠学堂,聘请汤若望等专家授课,凡掌握标准化技术的工匠,可免除徭役并领取津贴。老匠师陈阿锤第一个报名,带着徒弟们搬进了神机监的青砖房:“跟着陛下干,总比让我那小孙子将来也死在战场上强。”】
【随着标准化火器的推广,明军战斗力迎来质的飞跃。崇祯二十二年的松锦大战中,装备“神机一号”的明军神机营首次以整齐的方阵亮相:前排士兵射击完毕后,迅速退至后排装填,后排士兵则立即补上射击,三轮齐射便形成密集的火力网,将后金骑兵的冲锋遏制在百步之外。后金大汗皇太极望着缴获的火铳,长叹道:“明人若早有此器,我族安能如此顺利入关?”】
【标准化火器的成功,如同一把钥匙,打开了大明近代化的大门。】
【崇祯二十三年春,朱由检再次巡视神机监。此时的监内已不再是破旧的铁厂,而是一派繁忙的近代化工厂景象:流水线上,工匠们各司其职,有的操控镗床,有的校验弹丸,每个部件上都刻着唯一的编号;试验场上,新型的车载火炮正在试射,炮声震得远处的山峦嗡嗡作响。一名年轻工匠跑上前来,递上一支精致的燧发枪模型:“陛下,这是最新改良的‘神机三号’,采用了您建议的‘击锤发火’装置,雨天也能正常击发。”】
【朱由检抚摸着枪身的雕花,忽然想起刚即位时那些锈迹斑斑的火铳,以及那些在辽东战场上因武器落后而枉死的将士。远处,神机营的士兵正在操练,整齐的脚步声惊起一群麻雀,在春日的暖阳中振翅高飞。这场与火器的较劲,终于让大明的军工摆脱了“匠人随性而作”的局限,而那些刻在铜模上的精密刻度,正为古老的帝国刻画出走向近代化的清晰轨迹。正如《明史·神机志》所载:“帝之神机营,非独强兵之策,实乃开近代工业之先河也。”】
……
洪武位面
朱元璋握着标准化火铳的枪管,粗糙的拇指摩挲着刻在上面的“神机一号”字样,突然转头对徐达说:“把徐辉祖叫来,让这小子看看什么才是真正的火器!当年他在南京城头用的火铳,连土匪都打不死。”
刘伯温凑近观察镗床留下的镜面般膛线,抚须沉吟:“陛下,此器虽利,但需防工匠偷工减料。臣建议在每支火铳刻上工匠姓名,若有质量问题,连坐追责。”
徐达掂量着火铳的重量,咧嘴笑道:“俺的骑兵要是都配上这玩意儿,蒙古人的弯刀还没砍过来,就先被崩了门牙!”
常遇春拍着大腿哈哈大笑:“以后打仗不用冲在前头了!躲在后面放枪,还能多喝几壶酒!”
永乐位面
朱棣将标准化火铳往桌上一砸,震得《永乐大典》编纂进度表哗啦啦翻动:“郑和!把这火铳图纸抄二十份,给每艘宝船都配上!以后遇到番邦不开眼的,直接开铳打招呼!”
郑和单膝跪地,手按火铳发誓:“陛下,若宝船装备此器,西洋诸国敢有不服者,臣必以火铳教他们做人!”
解缙推了推被火药熏黑的眼镜,兴奋道:“臣建议在《大典》里专门增设‘火器篇’,把这标准化之法传于后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