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位于高纬度,圣彼得堡的时间总是很奇特,夏日的白昼时间长达20个小时,而冬日的白昼时间仅有7个小时。
在陆地上,漫长的黑夜让圣彼得堡中的俄军获得了喘息的时机,但在海上,黑夜让北极航线的情况更加糟糕。
在这二十年里,贫弱的俄国最大最可靠的工程无疑是“莫斯科—圣彼得堡—摩尔曼斯克”这条核心铁路,联邦政府花了相当的力气翻新和加强这条铁路,以求在未来与德国开战后,能够避免出现一战时那种港口物资堆积如山,却无法运走的尴尬局面。
但俄国人却没有想到,在潜艇技术和战术日臻完善的二十年后,他们的物资甚至送不到摩尔曼斯克。
英国人同样为大洋上数以百计的德军潜艇而苦恼,但俄国的消息已经算是好消息了,哪怕物资短缺,无法补充,哪怕作为防守方的国民军伤亡总数两倍于进攻方,但至少他们依然赢得了第二次圣彼得堡攻防战的胜利,至少还掌握着圣彼得堡到莫斯科的广大地区。
但是,正所谓“福无双至,祸不单行”,与此同时,一件件坏消息也接二连三的出现在大英帝国的老爷们的案桌上。
首先是来自德国的消息,除了潜艇这一大难事外,还有德国海军力量的迅速增长,根据在德的情报网,英国人得知一艘无产者级大型巡洋舰已经进入工人海军现役;
1939年12月16日,两艘列宁级战列巡洋舰陆续开始了一轮海试;
1940年1月3日,英国间谍观察到三家德国造船厂内正在建造4艘大型战列舰,建造进度不一,最快的一艘已经在安装炮塔了;
英国人确信,后者绝对是德国人16英寸主炮战列舰,如此一来,kgv绝对不可能是德国新战列舰的对手,她们只能跟德国人手里的四艘战巡和五艘大巡玩闹。
此时,皇家海军对于即将投入建造的前卫级充满了担忧,但只是一艘前卫显然不足以满足需求,现在摆在皇家海军面前的选择是继续建造不知道何年月能够完工的“狮”,或者赶紧计划把伊丽莎白女王级战列舰的炮塔、装甲和构件拆下来再造几艘前卫。
不过,很快皇家海军就不必纠结了,会有人替他们做出选择。
唯一值得庆幸的是,法国战役期间德军的空军损失比较严重,前后损失了近1000架飞机,虽然比历史上德军的损失少了四分之一,但不同于冒险的三德子,红德更稳重和保守的态度让他们不敢在这个时候立即与英国进行大规模空战。
其次是来自于法国人的坏消息,1940年1月2日,更名为“复仇”的让·巴尔号战列舰在圣纳泽尔造船厂内下水;
1月6日,更名为“巴黎公社”的黎塞留号驶处港口,在德国海军“红色基尔”号大型巡洋舰、“巴伐利亚”号重型巡洋舰以及空军的陪同下进行了第一次海试;
看着还未下水的“约克公爵”号,现在英国人是真的怀疑自己的海军实力了。
现在是不是该去找外援了?
唐宁街十号,首相官邸内,丘吉尔看着某艘桅杆圆滚滚的战列舰剪影,如是想到。
在前两个坏消息的重磅轰炸下,第三个坏消息反而没有那么严重,甚至还能让大英帝国的老爷们感到一丝宽慰。
1月4号,美国国会在表决是否对德宣战的会议中,孤立主义者再度获得胜利,美国仍不愿意对德国宣战。
不过,让英国人感到宽慰的是罗斯福总统仍对支援英国保有相当的兴趣,并考虑采取一些非常措施。
除此之外,美国国内也在讨论是否要在菲律宾修建空军基地,目前菲律宾的空中力量非常薄弱,包括b-17、p-40在内的新锐飞机都没有部署到菲律宾。如果能促成此事,也无疑会对远东防务造成正面影响,减轻英国的压力。
但由于中国仍未违反《太平洋公约》,美国也不太可能通过该方案。
不过,还没等英国人高兴几天,又一灾难性消息传到了伦敦——
1940年1月12日,北京时间13时整、伦敦时间6时整,遵照内阁会议决定,外交部向位于伦敦的驻联合王国大使馆发去电讯,要求驻英大使向大英帝国外交部递交最后通牒:
要求英国殖民当局放弃对马来各邦、文莱王国的强制占领,废除双方签订的不平等条约,赋予各邦国独立自主。
不平等条约主要是《暹罗条约》和《文莱条约》,大约三十年前,英国迫使暹罗签订《暹罗条约》,获得对马来半岛四个邦的宗主权、管辖权;在五十多年前,英国迫使文莱签订了《文莱条约》,从文莱获取了继承权和外交权的指导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