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4章:马来亚、印度,直到开罗(1 / 2)

家祖左宗棠 白社桑落 4042 字 20小时前

“阁下陈先生,战争与未来的关系,您不会不明白的吧?”

待比里·帕侬荣屏蔽左右,坐在椅子上的驻暹罗大使樊以鼎微微倾身,开始用帕侬荣的汉名称呼对方,言语中透露出拉拢之意。

相比于颂堪掌控的泰国,帕侬荣治理下的暹罗并不像那样穷兵黩武,武装实力,尤其是海军,比原时空要差不少,如今的暹罗更多的是在用灵活的外交手段在中英法这三个鸡蛋上跳舞。

而帕侬荣的顾虑正在此处,一旦英法倒台,暹罗的实力就很扎眼了。

往东边看,柬埔寨、老挝根本上不了桌,作为老对头的越南如今只剩下湄公河三角洲,恐怕也难以与暹罗抗衡;

南边的马来亚实力本身就不如自己,再加上地理位置突出,靠近马六甲的精华城市注定与其无关,双方也不是一个量级的对手;

至于说北边的缅甸,历史上的缅甸固然强大,但到如今会怎样,谁也说不好。

一只小猫不会引起别人的敌意,但一条狗却未必,一只小老虎就更不可能了。

暹罗不想要战争,在如今这个时代,这个境地,他们也不敢要战争。

“樊先生,同为亚洲国家,我们也十分痛恨敌人,但暹罗人民刚刚步入安定的新生活不过七年,贫困和饥饿仍困扰着我们的家园,我不能再将他们带入战火。”

帕侬荣表达出遗憾之情,但很快又转变了语气,道:“但打击欧洲侵略者是所有亚洲国家的共识,暹罗将永远支持中国对殖民者的正义讨伐,并为贵国提供一切可能的帮助。”

“陈先生能这样想,我们感到很高兴。”樊以鼎没指望暹罗加入战争,只需要他们提供一些必要的协助即可。

暹罗的手工业还算可以,农业也比较发达,至少比巴掌大的兰芳和倍法国人嚯嚯的不成样的越南好多了,提供一些基础的物资不是问题,也省的从国内往这儿运。

其次暹罗的铁路运输也还算可以,朝缅甸和印度推进时,陆地运输是必不可少的。

纵然印度靠海,看着海运就能满足需求,但实际上完全不是这么一回事儿,这条航线并没有想象中的那么乐观,陆地上就更糟糕,高温和雨季那简直了,必须要陆海双管齐下才行。

历史上印度、缅甸战役的交战双方可谓是颇有心得,1945年英军第14集团军,约20万人,在发动反攻时,就遭遇了相当严重的补给困难。

至于日军就更菜了,著名畜生牟田口廉也那句“大和民族自古以来就是食草民族,你们身在茂密的丛林里,居然说没有食物,这是怎么回事?!”是二战笑话集中的名句,而且,当时的日军才不过9万人。

在物资消耗方面,国防军甲种师>英印军步兵师>日军甲种师团,人数方面,日军甲种师团>英印军步兵师>国防军甲种师。

在高烈度战斗中,如果不进行大范围机动,日军一个甲种师团,约200人,平均物资消耗在200~300吨之间;英印军步兵师,约18000人,物资消耗在320~4吨之间;而国防军南方甲种师,约100人,物资消耗在290~400吨之间,而北方甲种师更高,在3~4吨之间。

而左念微很清楚,到了大战中后期,军队的物资消耗还会有一波上升,摩托化或机械化程度高的步兵师在高烈度战斗中每日物资消耗可能要达到800吨以上,常规步兵师超过0吨也不算很离谱的事情。

另外,就算是停在原地不动,一个师每日也要80~100吨的维持物资。

后勤不是儿戏。

总参谋部对于印度的战斗层考虑过采取“多管齐下、一击制胜”的策略,准备南北各修一条铁路,南线即从术达出国境,到腊戍后分两线,向西往印度境内修筑,向南一路到仰光,这两条线就是另一个时空的缅甸中央铁路、密支那铁路和滇缅铁路,此时由于英国企图将缅甸当作一个缓冲带,这几条铁路都没有修建;

北线则从迭里迷(今乌兹别克斯坦铁尔梅兹)出国境,经土库曼斯坦、伊朗、阿富汗等国进入印度,主要任务是阻止英军支援。

但这条线很快就被否决了,无他,代价太大了。

首先是性价比,北线过于遥远,注定其无法成为主攻线路,大概只能投送3~5个步兵师,而缅甸方向的铁路可以支持接近20个步兵师,但在花费上北线却是11到13倍于南线,用12倍的钱去投送四分之一的部队完成一个无关紧要的目标,简直荒唐;

其次是里程,受制于阿富汗复杂的山地环境,这条铁路必须往西绕,但即便绕路之后,也有大片的山地,技术难度和资金耗费太大;

再次是被破坏的可能性较大,这里属于中国投送的未端,却临近英国人的核心势力范围,英国人想要破坏很容易;

最后则是沿途风险太大,阿富汗匪患成灾,伊朗反复无常,一不小心这些花费就都打水漂了。

最终,得以通过的只有南线的方案,并增加了环中南半岛方案,即在越南(南越南)和柬埔寨境内修筑铁路,将暹罗东部干线和交趾铁路联通起来,再修通北碧到仰光的铁路,实现环半岛运输。

而在近些年,随着欧洲海军力量格局超乎想象的变动,中枢又改变了决定——

举报本章错误( 无需登录 )